top of page

報章香港仔專欄介紹<催眠治心病>

日期:2023年5月8日

報刊:香港仔

標題:情緒找出路 催眠治心病





壓力過高或長期受壓,容易導致身心及情緒困擾。為免壓力爆煲,不少人都會找人傾訴或尋求專業協助。近年催眠治療更成為解決情緒問題另一出路。到底催眠治療有什麼特質?催眠治療真的能治病嗎?這次我們請來專業催眠治療導師Charles Leung分享催眠的疑惑。


以往,港人甚少關注心理健康,惟在經歷3年多的疫情,接觸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推廣,如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的「陪我講Shall We Talk」等,港人對心理及精神健康關注度有所提升,遇上情緒或人生困擾,例如親友/寵物離世、工作壓力、失戀等時,已懂得尋求協助及直接預約催眠治療師。以美國The National Guild of Hypnotists(NGH)數據顯示,現時香港的NGH註冊催眠治療師(今年4月數據)有3,219人,以全港700萬人計算,比例上約1:2000,香港催眠治療發展前景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提起催眠,原來每人每日都體驗過,例如在鬧鐘叫醒你時發生。當鬧鐘響起時,可立刻撳熄起身、也可撳熄後瞓多5分鐘,而且入睡時間比晚上訓覺快。亦包含了自我對話,會問自己是否放假不用早起?這不到幾秒的狀態就是催眠狀態。所有催眠都是當事人自願進行,當事人可以隨時選擇立刻起身。


透過進入催眠狀態,讓當事人可更直接與潛意識交流,透過催眠產生現實環境較難出現的場景,製造不同的交流機會,包括但不限於「與內在小孩直接溝通及重新接納內在小孩」、「與過世的人完成未完成的事」、「與代表潛意識的智慧長者溝通了解自己真正的選擇」、「用成長了的自己經歷過去不願意面對的經歷」等,從而讓當事人重新寬恕、接納或愛自己。


催眠治療是心理學的範疇,是心理治療的方法,因此可治療心理形成的症病。早於埃及古墓記載於三千年前催眠運用於治療上;1841年蘇格蘭醫生 Dr. James Braid 開始使用催眠麻醉技術;20世紀現代催眠之父 Dr. Milton Hyland Erickson 推動催眠在更廣泛的醫學臨床應用,並推動以科學方法進行專業的催眠治療培訓。只是心理學(心理困擾)與醫學(生理困擾)本身是兩個範疇,不會混為一談。


治療的範疇要看催眠治療師的背景,例如一位催眠治療師是有精神疾病的知識,是心理學碩士,已可用催眠治療處理精神疾病;又例如一位催眠治療師是有營養學的知識,如營養學畢業,可以運用催眠減重。有一點很重要,催眠治療是心理學的範疇,而生理的病是醫學範疇,例如一位當事人頭痛,首先應該去看醫生,因為頭痛是生理的病機會較高,當醫生詳細檢查後,撇除是身體生病的原因引起頭痛,才會去看催眠治療師,看看是否心因性的原因引起頭痛,例如工作壓力引起。



成為催眠治療師三大條件


1. 須有建立信任的能力:催眠治療師與當事人的信任關係是十分重要,因為所有催眠都是當事人自願進行,當事人可以隨時選擇立刻起身,如果催眠治療師不被信任,根本不能成功催眠。


2. 觀察力:除觀察當事人的表情變化、小動作、眼睛等,更需要觀察當事人「與潛意識交流時的變化」,結合當事人的表達,才能在催眠過程處理好當事人的情緒困擾。


3. 耐性:催眠治療師要有足夠耐性,以「非引導式」的發問找到端倪;而催眠的過程中,當事人的記憶及理性會降低、情感會提升,當事人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找到困擾的核心,所以有時會不斷重覆及需要經歷頗長時間,催眠療師要有耐性去處理,更要保持有耐性的表情,不要讓當事人因催眠治療師的表情變化感覺到不耐煩,而破壞信任關係。

39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