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如果看一套關於原生家庭的動畫… <Turning Red熊抱青春記>



13歲的Mei Lee是

母親眼中乖巧、成績優異的女孩。

有一天,

Mei Lee因家族遺傳

變成橙色毛的小熊貓身體,

只能在情緒平靜時才能變回人類。


一切變化太突然,

父母的緊張、

擔心朋友的目光、

旁人的不理解、

生活的適應等

都讓Mei Lee措手不及,

但是

要在月圓之夜進行儀式

才能封印小熊貓身體,

即是Mei Lee還要與小熊貓身體

共存一個月的時間。


相信觀眾看著Mei Lee的生活,

都見到一位13歲的女孩

經歷小熊貓身體、追星、友誼、家庭等,

努力面對生活、

在青春期的成長過程。


所以

今次想說說動畫隱蔽的另一個角度,

從僅有的情節看到的另一個故事。



------劇透線------


Ming是Mei Lee的媽媽。


Ming小時候

是很乖、一定聽從父母說話,

Ming在媽媽面前

總是深怕出錯、

小心說話、

跟從父母安排的道路,

所以是父母最疼愛的女兒,

如果一直維持母慈女孝,

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生活總是在無意中

給出最致命的一擊…


「我當時太嬲,所以我失控,我傷害了媽媽…」

有一天,

Ming帶著男朋友回家,

媽媽不知怎的,

就是不喜歡女兒這個男朋友,

為著這位男朋友

母女越吵越利害,

然後,

引發Ming變成了一隻

身型龐大的小熊貓,

媽媽對著樓宇般高大的小態貓Ming

完全未能應對,

最終Ming爪傷了媽媽的面,

媽媽右眼眉從此有一道傷入心的疤痕。


「對唔住,都係我錯,我厭倦咗追求完美,媽媽永遠都覺得我唔夠好,所有人都係咁覺得…」

Ming帶著這句自責成長,

成為了Mei Lee的媽媽。


Ming的角色由女兒轉變成媽媽,

心態也從「不夠好」的女兒

轉變成要求女兒要「足夠好」的媽媽。


Ming複制了自己媽媽的管教方式,

要求女兒放棄非必要放外活動、

要求女兒打掃家族營運的廟宇、

要求女兒成績優異、

要求女兒疏遠好朋友、

要求女兒不要追偶像、不去看演唱會、

要求女兒將家庭放在第一位、

要求女兒跟從設定好的道路前進,

所有要求都是

因為害怕女兒改變會從此離開自己。


同樣的事情,在另一個時代重覆,

生活總是在無意中

給出最致命的一擊…


Ming的女兒希望與小熊貓身體共存,

女兒一意孤行去看演唱會,

「你跟我走,求下你…」Ming對女兒說。

「媽媽,我改變緊,我開始了解自己…」女兒回應。

經歷了一場大騷動,

經過所有人的努力終於回歸平靜,

Ming再次希望女兒跟從自己定好的道路。


正正經歷一連串事件,

Ming也開始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將小時候的遭遇複制了給女兒,

Ming的心態開始動搖,

亦終於與女兒的關係產生變化。


「我知道你一直好努力讓所有人開心,

但係對自己就好苛刻…

如果係我教你的,對唔住啊!

所以你去行自己嘅路啦,

唔需要再為任何人停低,

你走得越遠,我就越驕傲…」

在樹林Ming對著女兒最坦誠的一段話,

彷彿亦是對小時候的自己說的話,

是讓女兒釋放,同時也是一種自我釋放,

Ming與女兒都一起成長了;

有趣的是

Ming與女兒都戲稱一連串事件為

「成長的煩惱」。


PS1.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 Alfred Adler

在著作<自卑與超越>提及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而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的

<童年決定論>提及

「很多成年時的問題,往往與幼年時的經歷有關。」

可見彼思動畫由

<Inside Out 玩轉腦朋友>開始,

就一直將大眾心理學融入動畫中,

寓學習於娛樂。


PS2.

動畫中有兩幕意味深長,

是治療常見的方法:


第一幕是

女兒遇上小時候的Ming,

小時候的Ming說:

「對唔住,都係我錯…」

女兒開始明白Ming小時候的經歷,

而Ming亦直接面對自己的負面童年經歷,

這對應心理學常提及的

內在小孩,

更應對催眠治療應用的

遇見對方的內在小孩。


第二幕是

在樹林Ming擁抱媽媽,

「對唔往…」Ming說,

然後媽媽回應:

「你不需道歉,我係你媽媽…」

然後就引發其後

Ming對女兒說:

「你走得越遠,我就越驕傲…」

一連串的劇情對應完形治療的

空椅子技巧。

1 view0 comments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