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慢性壓力與睡眠品質下降:心理學如何解開長期疲倦的惡性循環

長期感到疲倦、晚上難以入眠或即使睡足八小時仍覺得身心不適,是不少人面對的困擾。這些問題的背後,往往與慢性壓力密切相關。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研究指出,當一個人長時間處於壓力狀態,大腦與身體會進入一種過度警覺的模式,影響睡眠週期與情緒調節能力。


壓力本身是身體的自然反應,能幫助人短暫提升警覺與反應力。但若壓力狀態持續不斷,大腦的邊緣系統會維持在高度激活狀態,導致皮質醇分泌增加,破壞身體原有的晝夜節律,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面對考試、工作量增加或長期家庭壓力時,即使累了也無法放鬆入睡。


在澳門,工作與生活節奏快速,學生與上班族普遍面臨長時間學習或加班,加上空間環境限制與家庭壓力,長期累積的心理緊張逐漸成為影響睡眠與健康的常見因素。心理學稱之為「適應性耗竭」,即使壓力源已不存在,身體仍保持警覺,導致睡眠難以啟動。


除了入睡困難,慢性壓力也會導致夜間易醒、作夢過多、淺眠甚至夢中驚醒,這些都讓身體無法進入深層恢復階段。日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免疫力下降等狀況,也就是壓力與睡眠交織的惡性循環。


改善這種狀況的關鍵,不僅是控制外在壓力源,更是調整身心對壓力的反應模式。心理治療中會透過放鬆訓練、壓力辨識、情緒表達與思維調整等方式,協助個體重新建立內在穩定感。當大腦感知到安全,神經系統自然會降低興奮程度,讓睡眠機制得以啟動。


在 Hypnosis Institute 的催眠減壓工作坊中,不少學員表示在學會呼吸訓練、自我催眠等語言引導後,入睡時間大幅縮短,並且減少夢境干擾。這些練習能讓交感神經系統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的活性,幫助身體進入修復模式。


睡眠並非僅是生理現象,更是心理安全感與壓力調節的結果。當我們願意正視壓力在生活中的影響,並採取主動的調整策略,睡眠問題便不再只是藥物能處理的身體問題,而是一個值得重視與改善的心理現象。


學會如何與壓力共處,是讓睡眠回歸自然的第一步。


立即探索課程詳情:

國際認證NGH及AIM註冊催眠治療師證書 暨 ​CIC英國特許高級催眠教練課程


一位男子在黑暗中睜眼躺在床上,臉露疲憊與無奈,象徵壓力導致的失眠困擾。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