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失落感與生活目標感迷失:心理學如何引導重新定位人生方向

有時候,我們會在生活的某一階段突然停下來問自己:「我到底在做什麼?」「這樣的生活真的有意義嗎?」這種難以具體描述、卻讓人感到空虛或焦慮的狀態,心理學中常稱為「生活目標感迷失」,亦即失去了對方向、價值或長遠意義的清晰感知。


這種迷失可能出現在畢業後、轉職期間、失戀、離婚,甚至是退休或子女離巢的階段。這些看似外在的變化,背後其實觸發了我們對自我認同與未來定位的深層提問。當原本熟悉的角色結束,而新的身份還未穩定,個體會陷入認知與情緒的過渡期。


在澳門,這種情況愈來愈普遍地出現在青年與中年群體中。不少人完成了大學、投入職場,卻在工作兩三年後感到無力與倦怠。也有不少家庭主婦或準退休族,在角色轉換後失去了過往的生活重心,產生空虛與否定感。


心理學強調,「失落感」不一定代表人生走錯了方向,而是提醒我們目前的生活節奏與內在價值可能出現了斷裂。這時候,重要的不是立刻尋找答案,而是允許自己感受這種空白,從中重新釐清真正想要的生活內容。


實務上,催眠治療師會在催眠中運用「生命意義探索」技巧,引導個案回顧生命中曾讓自己感到快樂、有價值或被需要的經驗。這些片段雖然看似零碎,但其中往往藏著個體的價值傾向與動力來源。此外,亦會透過未來書寫、價值排序、心理日記等方式,協助重建生活願景與具體目標。


在 Hypnosis Institute,有人透過簡單的催眠放鬆練習回溯了童年對自然的熱愛,最後選擇轉行從事園藝設計。也有人在書寫與靜心過程中發現自己真正關心的是陪伴家人,而非事業上的升遷。這些轉變都不是來自外界指導,而是源於內在被傾聽與理解後的自然方向。


生活的方向感並非一成不變,也不需在迷失時強求立刻找到出口。心理學提供的,是一種安全的框架,允許人停下腳步、整理內在,再次找回與自己生命意義的連結。


在人生的節點上,感到迷惘是自然的。重點不是快步向前,而是有意識地看見自己正在走哪一條路,又希望往哪裡去。


立即探索課程詳情:

國際認證NGH及AIM註冊催眠治療師證書 暨 ​CIC英國特許高級催眠教練課程


一位年輕人站在海邊遙望遠方,象徵人生方向感模糊與重新思索的過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