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經驗與夢境重現:心理機制與修復的可能性
- Hypnosis Institute

- Jul 9
- 2 min read
人類的大腦在面對創傷經驗時,會啟動一系列保護與記憶處理的機制。這些經驗雖然已經結束,但往往不會就此消失,而是以潛意識的方式儲存在大腦深層,並可能以夢境、身體反應或情緒波動的形式不斷浮現。特別是創傷後夢境重現的現象,讓許多人在深夜中驚醒、冒汗,甚至感到窒息般的恐懼,彷彿再次經歷當時的情境。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創傷再體驗,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常見的症狀之一。它反映的是大腦尚未成功整合這段經驗,使其成為過去的記憶,反而在潛意識中反覆激活相關情緒與身體反應。這些夢境不一定是事件本身的重現,也可能是以象徵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失控、逃跑、被困等情境。
夢境是大腦處理情緒與記憶的重要途徑之一,當情緒張力過大且未經處理,大腦便可能透過夢境進行未完成的心理過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歷創傷多年後,仍會被類似的情境或夢境觸發情緒反應。夢的頻率與強度,有時比清醒時的感受更加深刻,因為人在睡眠中失去了防禦機制,更容易直接接觸到未處理的情感層面。
在心理治療實務中,針對這類創傷夢境,會採用不同方法協助當事人重新整理記憶與情緒反應。其中包括創傷焦點認知行為治療(TF-CBT)、眼動去敏與重處理法(EMDR)、敘事治療與正念冥想等。這些方式的共同目標是協助大腦重新建構對創傷事件的意義,並降低其觸發反應的頻率與強度。
除了認知與行為介入,一些治療也會將放鬆練習納入日常,例如進行身體掃描、呼吸訓練、冥想或催眠放鬆。催眠在這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幫助個體在安全的引導下回溯情緒記憶,並透過正向重建來降低情緒強度。這樣的方式有助於將創傷經驗從情緒驅動的記憶,轉化為已整合的生命經驗。
在 Hypnosis Institute 的創傷介入案例中,有些人因夢境重複而長期失眠,情緒低落甚至出現社交退縮。透過階段性的心理重建與放鬆練習,他們學會面對夢境背後的意義,不再視之為威脅,而是一種內在提醒,協助自己進一步療癒與成長。
值得強調的是,創傷夢境不應被視為異常或軟弱的表現,而是一種內在求助的訊號。當我們選擇傾聽與理解它的來源,就能從恐懼中走向重整與修復,讓創傷成為成長的觸發點,而非阻礙。
立即探索課程詳情:
國際認證NGH及AIM註冊催眠治療師證書 暨 CIC英國特許高級催眠教練課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