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依賴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心理學如何看待數位時代的情緒困境
- Hypnosis Institute

- Jul 12
- 2 min read
在現代生活中,手機與網路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無論是社交、工作還是娛樂,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會花上數小時盯著螢幕。然而,當網路使用失去平衡、超出功能需求,就可能引發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網路依賴,指的是過度依賴網路帶來的刺激或連結感,並對日常生活產生干擾。
網路依賴不只是青少年的專利,成年人、長者也可能受到影響。常見表現包括:一離開手機就焦躁不安、不斷檢查訊息或社交媒體、用網路逃避現實壓力,甚至因為滑手機而影響睡眠、人際關係或工作效率。這些行為模式與心理學中的「行為成癮」類似,特點是依賴行為帶來短期紓壓、但長期卻形成壓力源。
心理研究指出,網路平台設計常會刻意刺激多巴胺分泌,使人持續滑動、點擊與回應。當這種刺激成為情緒調節的主要來源時,大腦便會逐漸弱化原本的壓力處理機制,導致更易焦慮、注意力分散與情緒波動。
在澳門,學生與上班族普遍反映因網路過度使用影響日常生活。學校與家庭也逐漸察覺,孩子與父母間的衝突不再只是傳統的學業或管教問題,而是與螢幕時間、遊戲成癮與社群焦慮有關。這種情況不只影響學習與休息,也對自尊、自我認同與社交能力造成深層影響。
心理介入的第一步是提升自我覺察。當人能意識到自己使用網路的背後動機,是逃避壓力、尋找刺激還是習慣性行為,便有機會進行行為調整。建立數位節奏也非常關鍵,例如設定固定使用時間、刻意安排無手機的時段、用日常行動取代滑手機等,都是幫助大腦重建節奏的有效方法。
在 Hypnosis Institute 的催眠減壓工作坊中,有參與者提到,原本以為只是「愛看手機」,但經覺察與引導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是在尋求安全感或逃避某些情緒。透過深層放鬆練習與內在探索,有人成功將滑手機的時間減少一半,並重新建立閱讀、人際互動與休息的習慣。
數位科技帶來便利,也帶來對情緒與專注力的挑戰。心理學提醒我們,與其完全拒絕科技,不如學會建立有意識的使用方式,讓網路成為工具,而不是情緒依賴的出口。
生活不是螢幕裡的畫面,而是能被感受與經歷的當下。學會與數位世界保持距離,也是在為心理健康建立安全的界線。
立即探索課程詳情:
國際認證NGH及AIM註冊催眠治療師證書 暨 CIC英國特許高級催眠教練課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