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非牟利機構的心理培訓趨勢:催眠技術如何支援前線與輔導人員

在香港,非牟利組織長期承擔著關懷弱勢、處理社區壓力與介入危機的角色。面對持續性的情緒支援與高需求服務,社工、輔導員與前線人員往往同時承受來自服務對象與體制內部的心理壓力。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如何提升員工的情緒承載力、創傷敏感度與自我調節能力,成為近半年來多個 NGO 培訓部門積極面對的課題。


傳統的社福內部訓練多以技巧或法規為主,但這些模式往往難以應對深層心理壓力的持續累積。心理學研究顯示,當前線工作者長期暴露於創傷經驗(如受虐、喪親、精神疾病等個案處理),大腦的壓力系統會被反覆觸發,導致情緒麻木、慢性疲勞甚至「次級創傷」。這些現象不但影響服務質素,也對個人心理健康構成風險。


因此,近年來有愈來愈多 NGO 開始引入情緒調節與自我覺察的心理培訓模組,包含正念呼吸、內在穩定訓練、創傷知情訓練(trauma-informed care),甚至包括催眠式放鬆技術。這些訓練的目的,不在於「治療」工作人員,而是幫助他們發展穩定的心理資源,面對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情緒挑戰。


催眠在 NGO 的培訓應用中,並不是戲劇性的改變工具,而是一種深層穩定與內在感知強化的方法。Hypnosis Institute 提供應用於香港數個非牟利機構的內部人員訓練中,協助社工與心理輔導員提升情緒韌性與心理整合能力。


在培訓中,參加者學習如何使用簡單語言誘導技巧與身體覺察練習,不但能運用於服務對象的情緒引導,也能成為自我調節的重要工具。有學員分享,在接受催眠式放鬆後,原本反覆困擾的情緒與睡眠問題大幅改善,更能以穩定心態面對每日高強度個案。


對於需要面對多元情緒與高度共感的前線專業人員而言,心理穩定不只是個人狀態,更是服務品質的保障。催眠技術的介入,為 NGO 提供了一套可持續、具科學基礎、實務可行的心理支援模式。


在服務他人之前,懂得照顧自己,是心理工作者最重要的專業素養之一。


一站式︱心理學︱企業培訓

拋棄公式培訓,我們關心機構的培訓需求


社工在小組訓練中進行深呼吸與放鬆練習,象徵 NGO 員工的內部心理支援訓練場景。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