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抗拒到接受:催眠在 NGO 培訓中的認知轉變歷程

當「催眠」一詞出現在社福界培訓日程表上,初期總引起一點遲疑與抗拒。在不少 NGO 前線人員的觀念中,催眠彷彿與表演、不可控、神秘甚至失控相關,難以與專業、科學、實用的訓練劃上等號。


然而,Hypnosis Institute 與香港多間 NGO 合作推行催眠式訓練課程一年後,情況出現明顯變化。從懷疑到信任,從旁觀到主動實踐,參與者對催眠的觀感經歷了一場深刻轉變。


這個過程可歸納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質疑到理解初期,參與者最常提問的是「催眠會不會控制人?」、「這真的科學嗎?」。課程從腦科學與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解釋催眠其實是大腦進入一種「集中注意力與放鬆共存」的狀態,並非失去意識,也非操控他人。


第二階段:從觀望到體驗一旦體驗過「催眠式呼吸」、「自我引導語」或「安全感場景建構」等練習後,參與者普遍表示這些技巧意外地簡單、自然,並可在壓力情境下快速啟動。特別是在照顧服務、危機回應、個案處理後的放鬆時段,這些技巧成為實用工具。


第三階段:從工具到轉化不少資深社工在課後反思:「原來我們平常與個案說話的語言結構,也可以潛移默化影響對方情緒。」這使他們開始在對話中加入更多穩定節奏、肯定語言與正向暗示,引發工作質量的潛在改變。


這一年來的合作證明,只要催眠技巧以可驗證、無神秘包裝的方式呈現,且結合 NGO 實務場景,前線人員便能打開接受的門戶,甚至主動應用於服務中。


催眠在 NGO 培訓中的角色,不是另闢蹊徑的特技,而是幫助工作者回歸自身、穩定專業狀態的語言與心理工具。


一站式︱心理學︱企業及學校培訓

拋棄公式培訓,我們關心機構的培訓需求


NGO 培訓中,參與者正在進行催眠式引導練習,體驗自我穩定過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