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非牟利組織如何導入自我催眠訓練:一年實踐中的5大發現

在香港,越來越多非牟利機構(NGO)致力於提升前線員工與服務對象的心理復原力與情緒穩定力。尤其在處理創傷經歷、長期照顧、危機支援與社區服務等高壓任務中,員工與義工的情緒負荷不容忽視。


過去一年中,部分 NGO 開始導入「自我催眠訓練」與「催眠式呼吸練習」,以作為心理健康工作的一環,並獲得正向回饋。這些訓練並非偏離主流心理知識,而是結合語言誘導、專注呼吸與放鬆技術,幫助學員進入穩定而可控的內在狀態。


在 Hypnosis Institute 執行的一年合作計劃中,涵蓋 NGO 社工、輔導員與支援員工,整合出以下五項關鍵發現:


1. 前線人員更快進入「放鬆工作模式」面對高需求服務對象時,自我催眠技巧讓參與者在短時間內安撫焦慮、集中注意力,提升服務品質。


2. 減少同理疲勞(compassion fatigue)發生率透過每日簡短的語言引導練習,員工能穩定自我情緒,不再長期被個案情緒拉扯。


3. 增加對潛意識語言的敏感度參與訓練後,許多社工回饋說,更能覺察自己說話語氣對服務對象的心理影響,開始有意識地調整語言風格。


4. 在危機現場應用「催眠式呼吸引導」效果顯著面對崩潰或情緒激動的個案,員工透過穩定語調與節奏引導個案呼吸,常能在三分鐘內明顯減緩情緒波動。


5. 組織文化更重視內在穩定訓練推動催眠式練習後,多間機構開始將「內在穩定」納入培訓標準,並將其與創傷知情、精神健康政策整合。


這些變化並不依賴大型設備或長期諮商,而是來自員工與團隊對「自主調節」的重新認識。自我催眠提供一種簡易、實證、無藥性、低成本的心理工具,有助 NGO 培養更有彈性的支援文化。

未來,Hypnosis Institute 將持續與不同機構合作,將這套訓練擴展至更多社福領域,包含青少年服務、照顧者支援、小組輔導與危機介入現場。


一站式︱心理學︱企業及學校培訓

拋棄公式培訓,我們關心機構的培訓需求


NGO 團隊成員參與催眠式呼吸練習訓練,提升情緒穩定與前線應變力。

Comments


bottom of page